中美贸易战不打了,是此次刘鹤赴美谈判的核心成就。根据会后声明,中美双方同意,减少美对华的贸易逆差;中方加大美国购买商品与服务;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重视知识产权保;鼓励双向投资等等。在距离美国301调查制裁落地仅有为数不多的十余天时间里,得益于上述共识的达成,困扰全球市场的数月来的中美贸易战疑云最终避免。
在笔者看来,上述协议的达成得来不易,是在美方“对华鹰派”阵营不断壮大、第一轮来华要价气势汹汹的背景下达成的,对于中国而言,避免了最坏情况的出现,即短期内与美国相互贸易制裁,为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赢得了时间。符合笔者在3月文章《论贸易战的八大误区》中的判断,即当前中美落地的贸易制裁从规模上看只是贸易摩擦,贸易战还未真正开打。中国采取对等还击并非过于温和的手段,尽最大可能争取避免贸易战仍是最好策略。
中美协议的达成是双方诉求的中和,不应理解为中国单方面对中国的妥协。5月初美方代表来华谈判,要求中国减少2000亿贸易逆差,停止对“中国制造2025”的补贴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支持等,显然是中国无法接受的。而此次中美达成的协议虽然有就贸易逆差部分做出表述,但主要以增加进口为主,并非限制出口,同时并未提及到缩减贸易逆差的具体数字,已有很大灵活性,是中方多方斡旋,特别是积极争取美国国内工商业支持的结果。
同时,这一协议符合中国自身改革需求。早在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便已就未来增加进口做出过明确表态,今年中国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这方面的体现。而加大能源和农产品进口亦符合战略需要,是去年11月特朗普访华中美大礼包的内容,也并非新增条款。此外,习近平博鳌论坛上提到,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开放金融业、汽车行业、降低汽车关税、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等是中国的改革既定方向,对美国承诺并未超出这一范围。
当然,有不少人称赞特朗普精明算计,没失一兵一卒,你来我往之间,对外迫使中国加大进口与加快改革的承诺,对内赢得选民支持,是全面的胜利。与中国而言,上述协议达成算不上过度让步,而对于美国来看,其咄咄逼人的态度看似屡试不爽,成绩斐然,其实亦暗藏危机,利弊得失之间没有其想象中的那样值得骄傲。
笔者观察到,特朗普此招不仅对待中国,对待盟友同样是自身利益为先。如不顾盟友日本、澳大利亚前期在国内力排众议,一上台便退出TPP;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逆全球化大潮,对钢铝普遍增加关税,遭到欧洲盟友抵制;退出伊朗核问题协议,损害前期欧洲政治成果,并可能伤害欧洲企业的商业利益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特朗普新政诠释美国优先,长期来看,是对美国信誉的巨大打击,也将打破其长期积累的国际关系,与欧洲盟友产生间隙,或将促进国际资源再平衡。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美贸易战风险散去之后,全球风险或将转化为美欧贸易战风险,而这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当前绝不是中国可以与美国全面摊牌的时机。虽然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在诸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从人均和绝对GDP、创新机制、科研与教育能力以及军事力量等方面,仍与美国仍有不小差距。况且中国目前国内仍面临防范金融风险与加快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挑战,一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经贸压舱石动摇,则很可能将中美关系带入冷战模式。外部冲击可能改变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对中国而言绝非上策。
而此次中美共识并未提及中国制造2025和国企补贴等议题,意味着贸易战虽然短期内可以避免,更长时间、更广泛的冲突未必会有明显改变。中兴事件具有警示作用,中美博弈已因短期、中期、和长期有明显不同。短期来看,美国贸易摩擦是主要分歧;中期来看,中国制造的崛起以及高技术领域与美国差距的减小,已经引起美国的警觉。而从长期来看,超出经济领域,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美国对华的全面反制也绝非杞人忧天。
从这个角度来讲,抓紧难得的缓冲器与机遇期,尽量推后与美国摊牌,加快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全方位改革目标,进而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与加快中国崛起速度,以为未来更加严峻的外部形势留出准备空间与预案,对于当前中国而言是比衡量中美贸易协定得失更最重要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