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区域安全架构建设:共识、挑战与前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会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区域安全架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亚太各国增强互信,逐渐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又需要在机制建设方面不断推进,有效管控热点安全问题,避免因为误判导致局势失控。 形势:机遇多于挑战 记者:如何评价当前亚太地区安全形势? 陈东晓:总体上说,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是机遇多于挑战。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本地区的基本态势,但另一方面,亚太国家所面对的安全挑战正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不能完全排除出现局部性武力冲突的可能性。 与5-10年前相比,现在的亚太国家对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传统因素。面对因为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地区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亚太国家在做好危机管控,避免安全问题升级方面具有基础性共识。 架构:有成果有不足 记者:目前,亚太国家在亚太安全架构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东晓:首先,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普遍认同。其次,多层次、复合型的地区安全机制已初具形态。东盟+1、东盟+3、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以及东亚峰会等机制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最后,亚太国家在加强安全信任措施,提高安全议题的处置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升。特别是“东盟方式”获得各国广泛接受。 亚太安全架构建设的挑战在于:各国在安全认知和理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现有机制的包容性不够,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足等。迄今为止,亚太地区还缺乏涵盖全部区域的一体化安全架构,这也将成为亚太国家在地区安全领域的主要努力方向。 方向:注重包容与合作 记者:要在亚太地区建设符合地区安全要求的区域安全架构,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陈东晓:第一,增强亚太安全架构的包容性与合作性。未来的安全架构应该超越冲突与对抗的理论范式,追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第二,增强责任共担意识,增强机制间相互协调的能力。应从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区域安全问题。应充分利用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各项机制间的协调整合。 第三,继续增加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对安全合作的支撑功能。其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国家很多务实合作战略都可以对地区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增强大国对于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压舱石功能。其中,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影响尤为关键。 第五,进一步推动各成员国之间加强危机管控和信任措施建设。 第六,增设二轨对话机制,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东亚峰会框架下的智力支撑平台建设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