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可谓“亮点纷呈”。7月8日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将邀请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明年1月在印度举行的共和国日庆典活动。上月25-26日莫迪还赴美国见了特朗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尤其是与特朗普总统重新确认了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印美紧密的伙伴关系是这一地区(印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核心”,印度在印太地区的角色得到了美国的加持。
而这次东盟领导人受邀作为主宾出席印度共和国日的庆典活动,虽然并无太多实质性内容,但是其信号内涵却颇为重要。尤其是莫迪上台以来,更是喜欢将这一庆典活动“政治化”。例如,2014、2015、2016年受邀的主宾分别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也足以一窥印度外交的偏好。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是首位受邀参加的美国总统,普京在2007年也曾受邀过,而中国受邀还要追溯到1958年,叶剑英元帅当时曾出席。
2017年1月26日,印度新德里,印度举行共和国日阅兵庆典活动。
一、由“东看”到“东进”
东盟10国领导人集体受邀参加出席印度共和国日,这无疑彰显东盟在印度“东进”政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足见莫迪对“东进”政策的重视。
“东进”政策是“东看”政策的自然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提出“东看”政策,决定一改自己的外交重心,开始重返东南亚。到2003年时,时任印度外长亚斯旺特·辛哈(Yashwant Sinha)称印度的“东看”政策要进入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以东盟为中心,主要集中于贸易和投资往来。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东看”的范围扩大了,以东盟为中心,从澳大利亚延伸到了东亚。在此阶段,要从贸易问题转向更广泛的经济和安全问题,包括协力保护海上通道、协调反恐活动等等。换言之,印度扩大了自己的“东看”视野,也扩大了自己在东亚的存在。
2014年5月莫迪上台后,部分是为了响应美国的召唤(毕竟“东进”政策的首倡者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要将印度与这一地区的关系提升到更高高度。2014年11月13日总理莫迪参加第9次东亚峰会致辞时,正式提出要将印度的“东看”政策转变为“东进”政策。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印度“东进”政策,仍旧众说纷纭。不过,确定的是东盟10国是“东进”政策的核心,而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要服务于印度的国内议程,特别着重于印度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制造业、贸易、就业技能、城市改造、智慧城市、印度制造及其他倡议上的合作。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在印度-东盟的第九次德里对话(Delhi Dialogue)中称,未来的合作可归结为三个C,即商业(Commerce)、联通(Connectivity)与文化(Culture)。
文化上,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同样明白文化联系的现代价值,为此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Project Mausam)”,主要是基于环印度洋区域深远的印度文化影响力以及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史为依托,以印度为主导,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促进经贸往来等。与此同时,印度还提出“香料之路(Spice Route)”。
近代以来,“香料之路”是沟通亚、非、欧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特别是十五世纪欧洲人发现海上新航路后,葡萄牙人、荷兰人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而这条将香料从东南亚诸岛运往欧洲市场的海上航路就被称为“香料之路”。印度作为世界上公认的香料王国,也想利用这一名头来拓展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虽然在推进“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中并没有看到太多的行动,但是却为印度扩大在印度洋和东南亚更大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合理性辩护。
互联互通是“东进”政策的重要部分。印度早就表达了对《东盟2025互联互通总体规划》(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 2025)的支持。在“东进”政策下,印度更是努力推动同东盟早日签署《印度-东盟海上运输协议》,《印度-东盟航空服务协议》。更显著的努力则体现在印-缅-泰三方公路的强力推进。
1400公里的印度-缅甸-泰国三方高速公路,连接了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的莫雷(Moreh)与泰国的美索(Mae Sot),中间是缅甸。这是印度与东南亚第一条陆上的连接线路。这一互联互通对印度东北部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印度东北部可以借此使用缅甸的港口,而无需经由西里古里走廊到加尔各答。与此同时,对于印度与东盟的贸易而言,也将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印度工商联合会主席Harshavardhan Neotia曾称,“一旦三方高速公路在未来三年内开通运行,印度-东盟的贸易量有望增加数倍,印度也将拥有一个更大的东盟市场”。
虽然这一公路的计划早在2002年就由印度政府提出,并拟于2016年建设完成。然而,却限于缅甸内政和其他诸多原因而进展缓慢。由于缅甸是印度进入东盟及更加广阔的东亚的门户,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为此,2016年8月缅甸总统廷觉访问印度时,印度不得不主动提出,承诺帮助缅甸修建缅甸境内的69座路桥,以此加速整个联通的进程。
印度的东北部是“东进”的起点,也是印度要优先实施项目的区域。2014年11月莫迪视察印度东北部时承诺,印度中央政府将投入5300亿卢比发展东北部,用于建造14条铁路,改善电网和推动旅游发展,将印度东北部的发展与东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九届德里对话(Delhi Dialogue,印度与东盟之间的1.5轨对话机制)中,邀请了阿萨姆邦的首席部长、那加兰邦的内政部长等官员一同参加。
二、要与中国争取东盟么?
就在媒体报道印度将邀请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共和国日庆典活动时,不少评论说,印度这是要与中国竞争,甚至还有说是要对中国“霸权”的“抵制”,其中逻辑确实令人脑洞大开。
平衡中国似乎一直就是印度和东盟国家的期待。2005年时,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把亚洲形容为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东南亚10国是底座,印度是一个机翼,中国构成另一机翼。只是,现在看来,吴作栋的这一比喻似乎遇到更大的麻烦,尽管印度的引擎还一直没有熄火。
就经贸而言,相比于中国-东盟的经贸联系,印度与东盟的经贸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2015年印度与东盟的商品贸易达到587亿美元,却只占东盟贸易总量的2.6%。印度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2015年增加了98%,却只达到12亿美元。东盟是印度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其贸易额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量的10.2%,印度则是东盟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相比于中国,自2009年起中国就已经连续7年成为东盟第1大贸易伙伴。东盟已连续5年成为中国的第3大贸易伙伴,中国第4大出口市场和第2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4721.6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774.8亿美元,进口1946.8亿美元,中方顺差828.1亿美元。2015年中国对东盟投资94.5亿美元,截至2016年6月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达到1641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经济发展的动力。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印度似乎总是“说得多,做得少”,擅长制定计划却缺乏执行力,这是印度周边政策的固有毛病。就在印-缅-泰还未完成时,印度政府就在研究并探讨,要将这一高速公路延伸至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要搞东西经济走廊( East-West Economic Corridor , EWEC)。加上之前印度和日本在2017年5月提出的“亚非发展走廊”,2016年莫迪访问伊朗时要建伊朗-印度-阿富汗走廊,这些倡议的规模之宏大,实在是超出了印度的经济实力。相比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进展,莫迪的诸多周边合作倡议则更像是挣吆喝。
同样,邀请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共和国日庆典,表示了对东盟的重视。只是,印度是否能将这种重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对此,也许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