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医院一位等待心电检查的男性患者突然心脏骤停,从椅子上滑落在地。由于患者躺在地上角度很低,几位医生就一直跪在地上轮流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整整抢救了40分钟,患者终于恢复心跳,有了自主呼吸。人们纷纷赞美“跪地”医者。 不过有医生朋友抱怨,他们抢救病人时跪着,那是一种专业姿势,而不是舆论和公众所解读的道德姿态。他吁请不要给医生专业的姿势加那层艳俗的道德光环。医生们更多希望用专业的医术赢得尊重和信任,而不是媒体过度阐释的道德姿态。 比如这条新闻后就有不少医生跟评说,CPR(心肺复苏术)本来就是跪着做啊,跪地是专业操作需要,不必强调,请这样的道德神话远离医疗圈。一个常规的专业操作被涂上道德色彩,反而让专业人士感到尴尬。这样的道德解读,也许说明我们对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缺乏关注,陌生之中容易大惊小怪。实际上,很多莫名其妙的感动都源于这种陌生,站在远远的地方闭着眼睛想象和抒情。 可能是一种流行的泛道德化思维,人们爱用道德框架去审视身边的很多事物。比如,现在看到很多有关医生、警察和科学家的宣传,多是从道德层面去塑造他们的形象,对病人多么好,品质是多么高尚,是怎样的善良,为了工作废寝忘食,而不太愿意谈专业方面的成就,将道德高高地置于专业之上。 这种去专业化的典型塑造逻辑,形成了很多误导。看到过媒体前段时间的一个报道,某地公路上发生车祸,一个小伙子被车撞,生命垂危,一个路过的空姐不顾飞行10多个小时刚下班的辛苦,跪地为伤者做心肺复苏术。媒体赞其为“最美跪地背影”。可很多医学专家批评说,这种情形之下,伤者可能非常不适合做心肺复苏术,应该等专业人士实施救治。可人们似乎沉浸于那种“最美跪地背影”的抒情中,根本听不进专业人士的声音。 少点儿站在云端的道德抒情,多点儿进入专业语境的同情理解吧。医患冲突之所以愈演愈烈,问题之一可能正在于缺乏对专业的尊重,将医生职业道德化神圣化,意识不到专业局限,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制造着人心的戾气。医生就坐在这样的道德过山车上,一会儿成为天使,一会儿成为白眼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