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书信、两张上世纪90年代邮局汇款单复印件,还有8张第四版人民币,面值分别是2张100元、3张50元、3张10元。 11月7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史陈列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以上捐赠物来自1997年毕业的校友戴凤群。学校党委书记陶书中说:“他捐赠的不仅是一份历史,更是一段值得歌颂的同学情谊。” 20年后重返校园,戴凤群为校友讲述了一段珍藏在心、温暖至今的校园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戴凤群在江苏省食品学校(记者注: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前身)食品机械专业读书。全家五口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的工资。但是1996年大二暑假,父亲不幸去世。料理完父亲后事,戴凤群开学返校,虽然在同学面前掩藏了自己的悲伤,但只靠亲戚救助,吃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的日子让他的笑容越来越勉强。 1996年10月22日,戴凤群清楚记得这个日子。同学递给他一张纸:“老戴,你的汇款单!”汇款单!怎么可能?戴凤群接过一看,汇款单收款人姓名栏真真切切写着自己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他的目光投注在落款上:江苏盐城阜宁师范学校三(10)班,关馨妮。 关馨妮?从来不认识叫这个名字的女生啊!他一头雾水地前往邮电局。他说他知道汇款单要收走的时候,从工作人员手上立刻拿回来,先去复印留念。 这笔汇款是120元。揣着一张100元和两张10元纸币,一路走一路想,他仍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转眼到了第二个月。1996年11月14日,同学又递给他一张汇款单。这次,汇款单落款写的是:南京大学九四中文系,关馨妮。 又是关馨妮,但却来自南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戴凤群复印了汇款单,取出了第二笔110元的汇款,依然百思不得其解,但他打定主意,不花这些钱。 第三个月到了,这一次戴凤群收到的是一封信,信中夹着150元。读完这封寄自扬州的信,他终于明白了,关馨妮,原来是“关心你”的谐音啊! 信中写道:“知你没有动用前两次汇款,我很难过。你不敢动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金钱,而是超越其上的关爱。你不接受帮助,又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关馨妮’身份关心他人,撒洒光明呢?” 读到这里,戴凤群忍不住落下男儿泪。这么了解情况并默默关心自己的,肯定是身边的人。 父亲去世,他仅向一位同学倾诉过。戴凤群向这位同学探话,曾向哪些人说起此事。他逐一当面询问同学“款是你汇给我的吧”,然后观察同学们的表现。几番打探排查,戴凤群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本班311女生宿舍。 他像黑猫警长一样盯着311宿舍,等待着真相被揭开。1997年1月,同学们开始忙着准备回家过年,忙着实习,忙着匆匆告别,各奔东西。 直到毕业前,收到“关馨妮”送来的贺卡,他才知道原来“关馨妮”不是一位,而是整个宿舍的9名女生。她们分别是陈志艳、乔丹、卢翠红、张大鹏、刑蓉、刘文平、钟丽娟、马峰、张展。 当年311宿舍的9名女生,老戴还能清晰地记住她们的名字,除了两位同学失去联系,另外7名女生,他至今保持着联系。今年7月8日的毕业20年同学聚会上,他与几位女生重聚,当面上台致谢。 311女生宿舍的同学回忆起20年前的那次帮助,侃侃而谈。她们也是在某次聊天中得知他父亲离世的消息,也听到了他家境贫寒。大家立刻召开了寝室紧急会议,一致决定要帮助戴凤群。她们从自己为数不多的伙食费里你10元,我20元地凑出了第一笔捐款120元。 中等家庭学生每月生活费大概200元,这笔钱至少可以解决老戴半个月的生活费。可怎么给他呢?他是个要强的男生,就这样直接给他一定会伤害到他自尊。 你一言我一语中,一个叫“关馨妮”的女孩诞生了,311宿舍的女生分别委托各自的朋友从家乡办理汇款。 这就凑成了一张来自南京的汇款单,一张来自盐城的汇款单和一封来自扬州的信。 背上行囊离开校园,戴凤群将“关馨妮”给予的关爱和同窗情深埋心底。 戴凤群现在是张家港一家企业的老总,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些物品一直珍藏在一个盒子里。他说,无论时光如何转变,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20年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动用过这笔钱,因为正如“关馨妮”说得那样,这笔钱已超出了金钱本身的价值,成为他精神的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