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 >

香港第一家中医院——东华三院的百年守望

2018-09-17 10:20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香港上环,有一家古朴的医院,为香港普通市民已服务百年,但她却并不普通。在港英统治年代,这间医院资助当地穷苦华人求医,筹集善款襄助赈灾,帮助客死他乡的华人魂归故里。今天,这家医院仍在香港推广中医、资助基层家庭学生学习……
“急公好义”“博施济泉”“共怀康济”……清末至今的近百块褒励牌匾挂满了医院的会议大堂,荣耀记录了她的历史角色。这家医院名叫“东华三院”。
胞与为怀 服务华社的百年荣耀
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之后,港英政府对华人吝于投放医疗资源。而在1842年后的20年间,香港人口增至90万,当时仅有的两家医院都是西医,价格昂贵且与华人难以沟通。来港的底层华人劳工也不信任西医,如何看病求医成为当时华工的生活难题。
1851年,谭才等14位绅商集资在上环太平山上建立一间义祠,安奉客死他乡而无亲无故者的牌位并收治穷苦华人,称为广福义祠,又称百姓庙。港英政府一个官员无意间来到百姓庙,被恶劣的卫生环境所震惊,生怕引发疫病的港英政府遂向华人集资捐建中医医院。东华医院作为香港第一间中医院就此诞生。
1885年,暴雨袭击珠江流域,洪水泛滥,单是广东和广西就各有超过20万灾民。东华医院闻讯后组织港商和民众捐资助赈,还致电上海和旧金山等多地华商请求帮助,一共筹得洋银4.6万元。得知这一义举后,光绪皇帝赐给东华医院一块“万物咸利”的匾额。
东华医院创院之始,宗旨就是为香港华人提供免费的中医中药服务。在港英统治年代,东华医院帮助劳苦民众度过鼠疫、天花和肺炎等诸多重大疫情。
1911年和1929年,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也分别建成。三家接收华人病人的医院于1930年纳入一个体系,称为“东华三院”。目前,东华三院所辖的医院已有5家,此外还有学校、安老、历史文化教育机构等计约300家。
东华三院还发起各类募捐活动。凭借其良好声誉,这些活动得到各界的热切响应,很多甚至成为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一年一度的“欢乐满东华筹款晚会”。筹得的善款数额,已经从1979年首次活动的26万港元,发展到2017年的1.18888亿港元,善款数额连续三年突破亿元。
一信一魂 助万千亡灵归家
在东华三院的档案馆,当记者看到一沓沓厚厚的信件时,感受到了那段历史背后的悲凉。
这些信件是19世纪后半期在世界各地谋生的华人劳工生前或死后由同乡寄给东华三院的。它们不是温情的家书,而是一份份沉重的嘱托。
“这是东华三院最珍贵的‘历史的见证’。”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总主任史秀英介绍,19世纪后半期,人祸天灾不断,大量华人出洋谋生做苦力,客死异乡者难以计数。
“回家,可能就是这些客死他乡的人,在生前唯一的愿望。”她说。然而,当年华人在侨居地不但在生活上受到歧视,就连离世后被安葬在公共坟场都不被获准。
20世纪初,东华三院在香港慈善事业已小有成就。海外华人组织联系到东华三院,希望借助东华三院作为中转站,将去世华人的遗骨运到香港,再由东华三院组织人力将他们“落叶归根”。
从收藏的信件可见,早在1873年,广华医院来往美国旧金山的船只上就有棺木。后来,大批海外会馆曾给东华三院写信和函件商讨或安排海外华人回原籍安葬,从东南亚到东北亚,从北美洲至南美洲,成千上万的遗骨通过东华三院重归故土。
东华三院的原籍安葬服务至上世纪50年代停止。到1960年,还有近8000具遗骨停留在东华三院的义庄。后来,东华三院在沙头角沙岭开辟新的东华义庄进行安置。
传医办学 自觉承担文化使命
作为香港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东华三院自觉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今天的东华三院仍是全香港最有名的中医诊疗之地,所属专业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近20家。香港回归后,东华三院从内地邀请著名中医学家帮助香港市民诊治疑难杂症,还为本地年轻中医师提供培训。
东华三院不仅致力于发扬中医,更以办学的方式让一代代香港市民学习认知中华文化。1879年,文武庙的理事让庙旁的中华书院给东华医院设立义学。1880年,传统私塾模式的文武庙义学正式成立,这是东华的第一间义学,开创了香港平民教育的先河。到今天,东华三院所办的包括幼稚园、中小学、直至专上教育及特殊教育机构共计30余所,在校生一万余人。
据介绍,1930年出版的《东华医院经理义学周年概况》封面已印有“勤、俭、忠、信”四字箴言,这一校训已沿用80多年。1949年,东华小学学生手册内有对校训的简单诠释:以勤俭约己,以忠信待人,勉励学生奋进努力、淡泊明志。
东华三院执行总监苏佑安认为,这些精神都与中国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历年来东华培育了不少优秀学子,他们实践母校的教诲,在人生路上发光发亮。
东华三院从一个在庙宇内的小中医诊疗亭,逐渐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这一传奇值得书写和纪念的,不仅是其曾经的善行义举,更是香港乃至海外华人社会守望相助、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峥嵘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