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 >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实现“全覆盖”

2019-01-15 11:11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铃声响起,手机屏幕上闪烁着排列奇怪的陌生号码,摁下通话键传来的是一通广告推销……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电话骚扰,一般人无法进行屏蔽。2018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广告推销电话扰民的现象,损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但通信管理部门认为“骚扰电话”定义不明,没有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为此,海曙区检察院成立专案组,查清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利益链,随后向当地通信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其及时履责整改。2018年11月,后续调查结果显示,骚扰电话现象已基本消失,治理效果明显,检察建议得到充分落实。
这起行政公益诉讼案是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审慎探索公益诉讼新领域的一个缩影。作为检察改革中的一项新生制度,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往往离不开“公共利益代表人”“行政诉讼”等几个关键词。自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办案涵盖面从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4大传统领域,向网络餐饮、骚扰电话等侵害公益热点问题不断拓展,合作协同机制不断健全,多赢共赢局面不断开启,公益诉讼工作成功驶入“快车道”。
成立专门业务机构
1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重组成立的十个检察厅正式与公众“见面”,专门负责办理公益诉讼类案件的第八检察厅位列其中。
最高检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改革前,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只有民事行政检察厅负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只设一个民事行政检察厅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对检察机关职权行使的需求。
最高检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损害英烈名誉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履行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赋予的职责,专设负责公益诉讼检察的第八检察厅。据最高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机构改革已于年前全面展开,目前正在进行办案组设置;地方各级检察院正制定方案,预计在今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公益诉讼专门业务机构的设置工作。
在加快设置专业化办案机构机制的同时,检察机关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有效促进了公益保护落地。
综合运用一体化办案机制。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的横向配合和纵向指导,进一步探索规范和完善线索发现移送、调查取证等工作机制,安徽、福建、陕西、海南等地检察机关探索成立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浙江等地成立公益诉讼举报中心。
充分发挥督办督导机制作用。2018年以来,最高检对“秦岭别墅事件”等42件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发函督办,对35起破坏长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挂牌督办,有效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履职整改。
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办案区域协调机制。最高检召开长江经济带检察工作座谈会,举办服务长江经济带检察论坛,探索沿江11省市建立跨省级行政区划公益诉讼工作机制。最高检和水利部统一领导、河南省检察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共同组织“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推动黄河流域9省(区)检察机关、河长办合力解决黄河流域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
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建设,充实公益保护力量。最高检先后举办8期公益诉讼全国培训。河南抽调400名非民行条线的业务骨干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民行和公益诉讼脱产培训。同时,各地推进智慧检察,注重打造“互联网+公益诉讼”新模式,将大数据信息平台、无人机取证等手段运用到办案中,不断提升线索发现和调查取证能力。
四川检察机关自去年7月以来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76件。督促修复林地、耕地、湿地、草原1905亩,消除污染隐患及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面积1800亩,促成关停和整治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养殖场50家,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治理。
云南检察机关自2018年8月至2020年底开展“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专项监督行动”,切实强化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重庆检察机关在全市部署开展为期两年的“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线检察机关积极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公益诉讼案件,推动解决危害长江生态环境的“老大难”问题。
随着2017年7月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实施和2018年3月“两高”关于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迎来快速发展,2018年11月全国基层检察院全部消灭立案空白和诉前程序办案空白,实现了公益诉讼办案的“全覆盖”。
公益诉讼工作办案实现“全覆盖”,离不开高位推动。最高检新一届党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强调要把公益诉讼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2018年3月以来,最高检有关负责人先后40余次就公益诉讼转变工作理念、加大办案力度和完善体制机制等作出批示,强调公益诉讼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要全面、平衡、充分履行。
各地检察机关积极落实最高检工作部署,持续聚焦“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法治中国”战略,主动对接和服务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举措,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益诉讼工作。
据了解,自2017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99441件,提出检察建议和发布公告87385件、提起诉讼2793件。其中,2018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89523件,提出检察建议和发布公告78448件、提起诉讼2560件。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39亿余元,其中,收回国有土地出让金165.9亿元,收回人防易地建设费10亿元。
向更广阔领域探索
2018年12月,最高检发布了第13批指导性案例,其中,曾云侵权案是首例检察机关英烈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例,为检察机关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英烈保护法实施后,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对象从物质利益拓展到精神层面。有的地方检察机关在安全生产、互联网等领域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福建省检察机关先后直接办理3起案件,督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针对“百度外卖”“美团”等网络餐饮服务存在的问题发出检察建议,促使食药监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共下线问题商户3218家。
在向更广阔领域探索的同时,检察机关进一步争取各方支持,推动公益保护协作向纵深发展。最高检与最高法于2017年3月共同出台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解决了试点以来办案实践中的诸多分歧问题;会同生态环境部等9个中央部委召开座谈会,联合会签《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各地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和监察委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行政机关对检察公益诉讼实现由消极误解到积极配合、由被动应付到主动争取支持的两个转变,推动解决了很多行政执法机关多年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说,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督促适格主体积极行使公益诉权,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形成了公益保护合力。
“一般的诉讼,只解决原被告两人的利益纷争,不能解决第三方的问题,但是公益诉讼是通过办理一个案件,推动治理一片,推动整个区域治理,这就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新制度,公益诉讼改革依然在路上。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公益诉讼改革将进一步凸显社会治理法治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为执政兴国持续探索完善中国化方案。(记者 董凡超)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