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途径无处不在
今年以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仍在不断发生。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公安机关通报了当地警方侦破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案件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嫌侵犯公民信息超过20亿条。目前,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据警方介绍,当地公安机关去年6月在工作中发现,有大量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号在崇左市出现异常登录情况,同时有外省公安机关请求当地协查疑似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线索。
鉴于案情重大,崇左公安机关组建了专案组全力侦办,并将案情及时上报。经多方侦查取证,专案组端掉了藏在一处居民小区的团伙窝点。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以每100万条信息100元至200元的价格,向不法分子收购大量各类邮箱账户和密码等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打包销售。
在广东,近日,广东省公安厅召开“净网安网”专案收网行动发布会通报:在严厉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灰产业链条行动期间,共打掉团伙4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0余人,缴获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1.2亿多条。
……
那么,我们的信息是怎样被泄露的呢?
在林仁聪看来,信息泄露的途径和方式有: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内鬼”倒卖信息、木马病毒窃取信息、利用网站漏洞盗取信息、免费WiFi窃取信息、二维码暗藏“黑手”窃取信息、登录密码简单统一易被破解泄露信息、电脑和手机维修时被窃取信息等,“不法分子窃取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倒卖、交换”。
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看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背后,是要关注信息不要被滥用的问题。
刘德良告诉记者,每个人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保密的信息,这攸关个人名誉尊严;另一类是日常社会交际交往的公开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这类信息被无数节点暴露,不存在保密的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类个人信息被广泛滥用了。
“法律所需要规制的是,个人信息如何不被滥用。”刘德良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告诉记者,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有赖于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国家应及时加快推进出台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