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区里的矛盾纠纷更多样、更复杂。人民调解员不能只做‘和事佬’,调解工作更不能只是‘和稀泥’,法律才是让调解工作立得住的根。可以说,这是新时代给我们人民调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3月17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大茂社区党总支书记、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姚顺武在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的观点也道出了许多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心声。
依法调解是根本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大茂社区常住人口有两千多人。从2002年起,姚顺武就在这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至今已有16年。谈起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变化,他感触很深,说道:“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增强了,如果我们不以法律为基础开展调解工作,就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最终也很难保住调解成果。”
为了更好地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姚顺武成为法院的常客。“在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开展调解工作之前,我都会先到法院寻求法官的专业建议,准确把握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底线在哪里、核心分歧该如何解决。然后,我会把相关法律条文表述成老百姓听得进、想得通、肯接受的内容,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姚顺武说。
“我们社区坚持走依法调解的路子,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接近100%。现在,对于一些标的额较高的民事纠纷,村民也愿意找到我们来调解。他们说‘人民调解公正,咱们信服’。”说起老百姓的评价,姚顺武露出自信的笑容。
以德服人更入心
记者添加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岳喜环的微信,首先看到了“以德服人”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微信名字,而这也是她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始终坚守的信条。
宅基地纠纷是社区较为常见的矛盾导火索。岳喜环向记者举例介绍,曾经有两家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都不愿从自家房前让出一分一毫的地界,矛盾一度升级。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岳喜环找出清朝《六尺巷》的历史典故贴在了两家的院墙上,多次上门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来劝导两家宽心和礼让,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我们做调解工作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注重发挥道德教化在人民调解中的作用,使调解结果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体现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岳喜环如是说。
与时俱进添活力
霄坑村位于皖南山区,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之一。该村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全村440户1680人生活在12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之间相距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人居分散成为霄坑村最大的特点。
如何及时掌握分散在各自然村村民的诉求,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成为摆在村委会面前的重要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人民调解员王建伟给出解决之道:“天天让村民跑那么远的山路来开会学习法律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除了传统走访和普法宣传的工作模式以外,我们还与时俱进地建起了‘霄坑大家庭’微信群,实时向村民们发布村务工作,宣传政策法规。在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村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
在通过新媒体与村民展开交流的同时,王建伟自己一直在更新法律知识储备。谈及缘由,他解释道:“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现在村民的矛盾纠纷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家长里短,而是广泛涉及环保法、商标法、物权法等专业法治领域。要想做好调解工作,就必须随着矛盾纠纷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