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来要求教师的核心素养,才能将教师培训最终落点在学生的发展上。 此次《指导标准》的框架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对应,实质是将学生的课程目标,转换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指导标准》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内容和活动划分来设计其“核心能力项”,然后按照核心能力项的具体表现,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指标体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目标,这就让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把教师培训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上,以学定培,按照‘学生的学习领域—教师的工作领域(培训领域)—各领域主要工作事项(核心能力项)—每一事项的能力指标’这样一个框架,为设立培训目标提供参照标准,这是符合‘做事’的逻辑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认为。 以《语文教师培训课标》为例,培训领域之一的阅读教学,有5个“核心能力项”,其第一项“课文的教学解读”有4条能力指标,分别是:能按读者的常态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并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能以专业的姿态分析文本,依循体式特性,梳理文本的关键点;能从学生的角度阅读课文,揣摩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判断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疑难处;能根据学段、年级和单元,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课文类型,对课文的教学功能予以定位。 “这样一套培训指标体系,不仅系统性地为培训目标的设立提供了有据可依、精准专业、具体可测的参照标准,也彰显了为学生学习而研修、为学生成长而发展、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培训理念,解决了教师培训与学生学习两张皮的问题。”王荣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