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违法案例的曝光,高铁动车组内禁烟已成为普遍常识。然而,如今,普通铁路列车上“二手烟”依然处在监督盲区,一些乘客约定俗成的认为,普通列车的车厢连接处就是吸烟区,一些列车自身甚至也设有专门的吸烟区。 近日,一位河北的准大学生李晶在乘坐K1301次列车时,因为在列车上闻到浓浓的烟味,而将运营该列车的哈尔滨市铁路局告上了铁路法庭。 据媒体报道,李晶认为,她乘坐的往返两列列车上均设置有吸烟区,站台上也有大量人员吸烟,而火车上的安全须知里,写明了“禁止在列车各部位吸烟”,但车上却又设置有吸烟区并放置了烟具(烟灰盒、烟灰缸),这种做法不合理。 事实上,李晶在起诉之前,曾向国家铁路局运输监督管理司、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卫计委投诉举报自己在列车上被“二手烟”困扰的问题,上述部门均认为问题不属于其受理范围。在反映情况无果后,李晶于是起诉到法院。 其实,与李晶的遭遇类似,近年来,由公共场合吸烟而引发的冲突事件不断。8月19日,在北京海淀区的四季青医院,患者和保安因为吸烟问题发生冲突。患者朋友崔先生称,他和患者在大厅吸烟时,遭到3名保安呵斥。他们掐掉烟后,保安还继续骂人,双方便对骂起来。随后,3名保安持黑色胶皮棍进行殴打,将人打伤,崔先生头部被缝七针。 “二手烟”调查 公共场所“禁烟”形同虚设? 你身边的公共场合有人抽烟吗?一些公共场所的“禁烟标志”形同虚设?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网记者对北京的一些公共场所进行了走访调查。 在车站、医院、地铁出入口等公共场所,由于较大的人流量,且周围都是陌生人,这些地方的吸烟现象,屡屡遭到网友曝光和吐槽。 然而,就算身在办公室这样的“熟人空间”内,也存在不考虑他人感受、自顾自吸烟的现象。 8月22日媒体曝光的北京市累计被投诉最集中的前20个单位名单中,写字楼办公场所在投诉的榜单上居首。 陈先生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他告诉中新网记者,单位领导有抽烟习惯,“有时候在单位抽烟,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抽烟的同事之间还会互相递烟,“经常一群人聊着天就抽起烟来”。 此外,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厕所、楼梯道、消防通道等成了“烟民”们的聚集地,一些单位的楼道、厕所还摆着烟灰缸等。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北京一些互联网公司对吸烟区域的规定十分严格。 余女士在北京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她告诉记者,根据公司章程,在禁烟区域内吸烟,除了扣罚行政分,还会取消对违章者当年度公司无息贷款资格,违章吸烟达三次,将予以开除处分。 “处罚比较严,基本上我入职之后就没见过在禁烟区域内吸烟的。”余女士告诉记者,“公司里吸烟的人也挺多的,有的人烟瘾不小,但基本上都不敢违规。” 控烟进行时 北京两年处罚违法吸烟者3814人次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都有控烟条例陆续出台,2015年6月1日,被称为“北京最严禁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 该条例第九条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 今年8月17日,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自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实施两年来,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37.4万人次,共监督检查18.7万户次,发现不合格单位1.43万户次,责令整改1.33万户次,有963家单位被行政处罚,共计罚款267.4万元,共处罚违法吸烟个人3814人次,罚款约20万元。所有被处罚的单位名单均在北京卫生监督网上公示。 从全国来看,8月21日,在贵州贵阳召开的第十届中国青少年控烟学术研讨会上,一份宣言显示,目前中国吸烟人数为3.16亿人,7.4亿不吸烟者受二手烟危害。 面对如此庞大的吸烟人群,控烟到底该如何进行? 有评论指出,控烟需要较真的精神,不能让控烟条例沦为一纸空文,明确控烟主体单位和责任,避免“九龙治水”。此外,还需从改变社会风尚的路径出发,减少吸烟的消极影响,比如加强青少年教育,将戒烟纳入医保范畴,杜绝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等。 在控烟实践上,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的举措或许值得借鉴。2016年9月开始,该协会上线了“控烟一张图”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方便民众和志愿者共同参与控烟治理。市民不仅可以投诉公共场所的不文明吸烟行为,还可以查询哪些地方被投诉,志愿者则可以前往投诉地进行劝阻。 来自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的消息显示,该系统上线一周年后,共收到投诉举报12380多起,志愿者帮助整改5110多起,继“控烟一张图”后,“控烟APP”也即将上线,链接戒烟门诊,协助烟民戒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