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联播 >

走!坐铁路“公交”去

2018-04-25 15:08 | 新华网 |
我要分享

一个是跨越黄河、驰骋华北平原的城际列车,一个是穿山临涧、驶在巍巍太行的绿皮慢车,两者等级、设备、速度等全然不同,不过在旅客和铁路职工的口中,却用了同一个词来形容它们——铁路“公交”。
高速和普速列车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对应两者,铁路“公交”也有两种不同的“打开方式”。
“公交化”密度 城际铁路欲将大省变“小村庄”
上午9时52分,C2876次城际列车从郑州站驶出,仅仅34分钟后,列车就稳稳停靠在78公里之外的焦作站。34分钟的车程无疑会“跑赢”许多市内通勤时间。
尽管郑州、焦作两城直线距离不足百公里,不过2015年6月郑焦城际铁路开通之前,两地民众往来却都要“颇费周章”。
“2015年前乘坐既有列车,两地需要绕到新乡,78公里路程变成143公里,运行时间达2小时11分钟,且1天只有1趟。” 郑州客运段高铁三队列车长冯旭静说。冯旭静是焦作人,在郑州工作,她对回家的曲折深有体会。
“(以前)无论是哪种交通方式,都需要两个小时以上,回一趟家很发愁。”冯旭静说,以前是一两个月回家一趟,现在则是每天回家。
从两个多小时压缩至半个小时,城际铁路不仅缩短时间,更是改变了许多民众的生活方式。 郑州的商业、就业优势等与焦作的旅游资源优势实现互补,打造了一条突破城市边界的重要通道,工作、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候鸟族”数量不断增加,两个城市从未如此融合。
为了缓解客流压力,今年2月10日,郑焦城际列车启动“公交化”运营模式,动车组也由原来的CRH2A型换为CRH6A型,每天运行19趟。
新型动车组每排座椅由5座改成4座,并取消了一等座、餐车和电热水设施。和公交地铁相似,车厢无座号,全程不对号入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车厢内部设置了扶手,方便旅客扶握。这就意味着宽敞的车厢为站着的乘客预留了很大空间。
城际铁路深化了“同城效应”,城市间不再以山河为远,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大潮加速。除郑焦城际外,河南还有多条城际铁路正在规划建设。“将来,河南这个大省就变成了一个大村庄,到哪都是半个小时的路程。”冯旭静说。
“公交化”站点设置 “小慢车”穿行大山深处
绿皮车曾是中国铁路过去几十年的标志。随着高铁和城际路网日益密集,绿皮车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绿皮车已无用武之地。
下午2时10分,6905/8次旅客列车停靠在太焦线上一个没有站台的站点,许多村民提着框,已经等候多时。两位老人跨越铁轨,在列车员的搀扶下上了车。如此情形一下午并不少见。
6905/8次旅客列车从新乡站始发,终点站是长治北站。短短232公里需运行5小时41分,这意味着平均时速不足45公里。
快进入山西时,列车逐渐驶向太行深处,两侧群山环绕,多有峭壁。青山秀水,此时却让山中民众行路艰难。“从家门口”过的6905/8次列车因此是沿线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6905/8次列车有20余站,站站皆停。多个车站为乘降所,没有专门的售票人员,乘客先上车,后补票。票价最低4元,跑完全程要27.5元,远低于始发至终点两地的汽车票价。在村民的眼中,这趟车无异于一趟“铁公交”。
“平常时间,这趟车大约会运送四五百名乘客。”列车长谷新勇说,一旦遇上周末或特定日期,比如村里孩子去城里上学,乘客数量就会大增。
谷新勇在这趟车上已工作21年,他对每个站点村民带上来的农产品了然于胸。“获嘉带来的是花,长治北是菜,月山和清化的村民种姜比较多,焦作出名的是铁棍山药。”谷新勇说,以前沿线民众做小买卖的几乎都坐这趟车,为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位卖自种山药和生姜的村民是列车员的老熟人了,他从月山站上车,目的地常年是晋城。“过去像我一样的卖山药和姜的最多时每天有近200人,现在每天也有十几人。”他说,这趟车很方便,是很好的交通方式。
因为绿皮车的稀缺性和游客对山区慢生活的向往,6905/8次列车越来越知名。众多游客也为沿线村民增收带来另一种可能。“天气好的时候,一些附近景色好的乘降所一天上下游客能有好几百人。”谷新勇说,由于担心游客安全,一个乘降所因缺少必要的管理职工,近期无奈对旅客关闭。
6905/8次旅客列车是河南最后一列跨省“慢火车”,即将迎来运行的第六十个年头。这趟“小慢车”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唤起不少人对铁路的亲近感,也承担着与高铁互补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