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联播 >

保护乡土文化精粹 传承中华本源精神

2017-10-23 13:25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本源和根本属性,是经典文化形成的根基,孕育农耕文明的土壤是中国广大农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是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与时代表现形式,至今广大乡村还存留着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遗存,所以,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性的短期建设,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长期性建设。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一书是由杨豪中、李媛、杨思然三位学者潜心研究完成的撰著,该书以上述观点为前提,针对当代农村建设于物质建设初期,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的“千村一面”现象,提出建立以文化保护传承为目标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该模式是以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三者的共生为要求和原则,包括了理论研究与模式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阐释论证了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本源与属性,及农耕文明传承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和实现的重大事宜;模式研究以陕西新农村建设为对象,通过对陕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梳理,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地毯式田野考察,对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整体性的考察和把握,确定了使农村建设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两相支持下的共生性建设模式 ,并以陕西省三大文化区内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总结出保护式、改造式、新建式三种具体的共生性建设方式。
      这本有关于农村文化传承和建设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其首次在农村建设的视阈中明确提出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与属性,乡村是孕育农耕文明的土壤,传统文化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母子关系;首次从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首次将传统村落建筑环境视为“容器”,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视为“内容”,提出农村应该是两者情境交融的场域,而这种情境交融又是在新技术推动和引领下的发展和进步。该书成果以多学科交叉为支撑,多种研究方法为支持,突破以单一视角和手段观察、解决现实问题的局限,从整体视野出发,以现象学田野考察法为研究手段,使共生模式成为科学、缜密、适时、可行的完整体系。
       书中所倡导的乡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传统村落的共生性保护模式正是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个饱含光荣与梦想的族群而言,有“山水”就是要保存物质性、有形的传统村落,有“乡愁”则是要保存非物质性传统文化系统。如果从远代共生的角度来看,该途径所保有的农耕文明本源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故此,该书对于当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