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八达岭长城!” “以前白天来过,没想到现在能夜游长城,比白天凉快,游人也没那么多,没那么拥挤,太舒服了!” 7月2日傍晚,在八达岭长城南四楼,来自河北的王女士和朋友向北望去,兴奋地说道。 随着暑期的来临,北京八达岭长城迎来了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时候。而夜景模式的开启,则更令游客惊喜。 不知不觉间,长城正在焕新中“蜕变”。 长城更美了 “就像穿越了一样。” 在夜幕中的长城脚下,来自陕西的陈先生不停地拿手机与“张骞”“李白”等历史人物自拍。
《梦华·长城》吸引众多游客目光。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八达岭长城旁的北京世园公园内,几位游客在看过这里上演的长城主题情景剧《梦华·长城》后感觉物超所值:“看了这场演出,感觉这趟来值了。尤其是惊险刺激的马术、杂技表演,看得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还有梦幻般的剧场,把两千多年来的长城故事表现得太唯美动人了。” “八达岭长城的自然之美与文化魅力是多角度的,我们就想着尝试将它夜晚的姿态展现出来。”八达岭文旅集团董事长荣欣锋介绍,2020年,八达岭长城开始在周末及节假日开启夜景模式,深受游客欢迎,2023年实现了从5月到10月每晚常态化开放。 为了迎接这个暑期的到来,八达岭长城再次提升“颜值”,新增了原创演艺活动,融合音乐剧、舞蹈、杂技、武术等多元化艺术形式,采用行进式观演模式,带给游客穿越古今的沉浸式体验。 开启夜景模式以来,已有40余万名游客感受到了八达岭长城的别样之美;而随着暑期旅游的火热,这一数字每天都在被刷新。 与此同时,北京延庆还对长城文化进行持续深入挖掘,创立北京长城文化节、八达岭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为长城保护、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里,正在成为传播长城文化的“创新地”和推进延庆夜间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这里,有这么多惊喜,以后还想来。”广东游客刘先生在即将离开八达岭高铁站时说道。 腰包更鼓了 “一推开窗户,长城就像一条巨龙一样在眼前腾飞。”八达岭长城脚下石峡村的民宿里,来自山东的张先生带着家人正在这里避暑度假。 18个“石光长城”民宿小院,10个村民自营民宿小院,若干工坊、咖啡厅、书屋……石峡村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旧模样。 “暑假前一个月,我们家的民宿就预订出去了。”村民董进林告诉记者,仅今年的端午假期就入账近万元,“暑期游客会很多,虽然累点,但收入也不会差。我们大家一起跟着沾了长城的光。”他脸上是藏不住的开心。
游客在民宿享受“慢生活”。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跟着一起“沾光”的,还有村里经营餐饮、零售店铺以及种植果树的村民:“石光长城”民宿平均每年采购2万斤鲜海棠,用来制作海棠系列产品,这些海棠优先从石峡村及周边村庄采购,为果农提供可靠销路。每到丰收季,“石光长城”民宿还帮助销售附近里炮村的苹果、帮水峪村的槟子,有效带动了临近村庄增收。 “我们村已经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了,不仅民宿创出了品牌,长城文化、饮食文化、非遗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石峡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说。 在延庆,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像石峡村一样的村庄,以长城文化为依托,开发、打造出了品牌多样的乡居民宿,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延庆现有精品民宿371家,2023年精品民宿接待游客24.4万人次,收入9280.9万元。”北京市延庆区文旅局局长洪炜告诉记者。 保护更好了 暑期的八达岭,游人如织,文旅火热。 “小心脚下,别乱踢,咱们脚下的每一块城砖都是有年头的。” 在八达岭旁陡峭的石峡关长城上,刘红岩跟游客说着。 刘红岩是八达岭长城脚下石峡村的村民,同时也是一名长城保护员。
刘红岩(左)给游人讲解长城保护相关知识。受访者供图 虽然长城就在家门口,但刘红岩巡查一趟往往要五六个小时,往返近20公里,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山脊上的长城,夏天烈日当头毫无遮挡,冬天北风呼啸扑面而来。刘红岩就这么年复一年地走着、巡着。 “别看杂草只有一小撮一小撮的,对长城砖体的损坏可不小。草长得太快了,一天不来都不行。”随身携带的镰刀是为了除草方便,刘红岩一边除草一边告诉记者,“夏天偶尔会遇到从草丛窜出来的蛇,刚开始有些怕,现在用手杖随手一拨就成。”说话间,她又拿出手机拍下城砖的情况,瞧瞧有没有自然脱落和破损的地方。 偶尔遇到游玩的“驴友”,她还会提醒注意防火,不要乱丢垃圾、随意踩踏、乱刻乱画,“大部分游客还是很配合的,遇到不配合的,我就一直跟在后面,直到他们下山”。 从2019年至今,延庆区已经招募了134名长城保护员,大多是来自长城附近村庄的志愿者,日常负责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不文明行为等工作。近些年来,延庆持续加大对长城的保护修缮力度,截至2023年底,延庆发现并修缮长城墙体22247.96延米,辖内砖石长城抢险修缮率超过88%。 “我会继续巡护下去,毕竟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这里是我的家呀。”刘红岩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