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前的花垣县十八洞村一处民居。摄于2013年1月。
新华社发
现在的花垣县十八洞村一处民居。摄于2019年9月。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领取产业收益金。摄于2019年1月。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花垣县十八洞村摆起长龙宴欢庆苗年。摄于2019年1月。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脱贫前的花垣县十八洞村进村道路。摄于2011年12月。
新华社发
现在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及其进村道路。摄于2019年9月。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是武陵山区腹地一个苗族聚居村,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这里虽然山奇水秀,景色怡人,但因为交通闭塞,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全村225户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使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5年多来,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
■苗歌唱变迁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动人的苗歌把苗寨人的生产劳作、生活习俗、喜怒哀乐描绘得惟妙惟肖。在过去贫困的日子里,十八洞村传唱的更多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现如今,脱贫攻坚使苗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洞村的苗歌又唱出了生活的甜美和喜悦:“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
踏着苗歌美妙的旋律,我们真切感受了这个小山村今昔两重天的时代变迁。
从村口以参天大树为造型的迎宾拱门出发,通村道路已变成水泥道。走进村子,房前屋后都铺着平整干净的青石板,风格一致的苗族民居修葺一新,黄泥竹篾散发着自然的芬香。屋里都经过了改水、改厨、改浴、改厕,厨房清洁,厕所干净,家家喝上放心水,户户用上安全电。村里有了邮局、银行,还建起农家书屋和诗社。村民们感慨:“看看现在条件这么好,真不敢想象以前那种道路坑洼泥泞、屋子破旧矮小、厕所透风漏雨、猪仔就睡在床铺下的日子。”
坐下来拉家常,热情好客的苗寨人算开了账:土地流转,每年有流转金;水厂开工,上班的每月拿工资;乡村旅游势头很好,农家乐生意火爆……每家每户都有多条增收渠道,口袋里票子明显多起来。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13元,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这个数字又增加到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原来几乎空白的村集体收入每年也有了50余万元。收入增多了,生活条件自然改善。从前苗歌里唱:“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现在则是火塘上长年挂着腊肉,新鲜时令水果家家有。男男女女衣着一新,许多人平常都打扮得如同节日一般。
这几年村民感觉最大的变化,是村里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了,每天游人如织,人气越来越旺,目前日均接待2000人以上。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为“大姐”的石拔专老人家是村里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天去的人最多。开民宿的村民杨秀富遗憾地说,只可惜自家房间太少,人一多就住不下。
过去,因为村里太穷,小伙子在外面谈朋友都不愿把姑娘往回带,生怕吓跑了人家。正如苗歌里唱的:“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2013年,村里35岁到55岁的单身汉就有39名。如今,已有30人脱贫又“脱单”,媳妇全是外村人,不少人家还抱上了娃娃。
十八洞村的日子好起来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电影《十八洞村》在全国热映后,这个小山村更是声名远播。村民们讲,过去出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十八洞村人,现在都以十八洞村为荣,一说十八洞村就感觉腰板很硬、底气很足、精神很好。
■写好精准篇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精准”二字在这里落地生根。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十八洞村认识到,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把真贫识别出来,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为防止出现“穷人落榜,富人上榜”,村里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识别机制,明确“九不评”标准,严格实行“户主申请、群众评议、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确保规则公平、程序规范。为避免闭门搞识别产生“优亲厚友”的嫌疑,村里将评定贫困户的权力交给群众,实行全程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由此识别出的136户533人,经公示大家都没有意见。村民们说,虽然大家对贫困的看法和感觉不一样,但是标准明确了、程序规范了,就算评不上自己也心服口服。
精准发展特色产业。十八洞村的干部群众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坝里同大家座谈时,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村里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并且地块零碎分散,无法规模利用,他们就转变思路搞“飞地经济”,在县农业科技园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2018年获得收益88.5万元,预计未来会稳步增长。十八洞的山泉水甘洌洁净,富含矿物元素,他们就利用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建成十八洞山泉水厂,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0万元。十八洞村自然风光秀丽、山林资源丰富、苗族文化保存完好,但这些资源长期开发利用不足,他们就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乡村旅游需要流转村民土地,统一规划开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包开发全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苗绣、黄桃、油茶、蜂蜜等民族工艺和绿色环保产业,为乡村旅游增色。“抱团”发展带来了规模效应,2018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的发展。他们还因户施策,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市场对接等方式,使家家户户根据自身实际找到了致富门路:厨艺好的,开饭店;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会说普通话的姑娘小伙,当起了导游;老年人就是在家门口摆山货摊,也有一些收入。
精准激发内生动力。过去,一些贫困户抱有等靠要思想,对通过自己奋斗过上好日子不敢信、不敢想,更不敢干。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必须把村民的精气神真正提起来。他们通过换届,把讲政治、有文化、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选出来,建强村两委,发挥班子引领作用。十八洞村是合并村,为避免村合心不合,他们就举办篮球赛、文艺晚会,组织苗歌会、赶秋节、过苗年、鹊桥会等文体活动,把村民的心往一块拢、情往一处聚。他们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开办道德讲堂,评选表彰“最美脱贫攻坚群众典型”,激发群众争当先进的热情。他们创新推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对每个村民当年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比,并以户为单位确定星级、张榜公示。村民说:“星级化管理这招真绝,当典型还是拖后腿都贴到了家门口,谁想排后面啊!”如今,十八洞村个个精神焕发,人人信心满满,不仅致富决心大、干事劲头足,而且对村里的事务也更热心了。5年来,对于村里各种公共建设,村民累计自愿投工投劳3000余个工日。曾经在会场吵着要钱要物的龙先兰,现在成了村里的养蜂大户,带动本村12户人家养蜂致富。
■深山盼梦圆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村规民约的开篇语。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充分说明,只要有志气、有信心、有干劲,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爬不上去的坡。
如今,脱贫后的十八洞村民,对我们党、对习近平总书记充满了朴实真挚的感恩,对未来致富奔小康的前景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强烈期盼。总书记亲切看望过的75岁村民龙德成,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入党。她说:“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党给的,看到有人来我家堂屋入党宣誓,我感觉这支队伍特别光荣。”已经开了两家农家乐的村民杨超文,谈到打算目标更远大:“我以后要开农家乐连锁加盟店,不管开到哪里,味道必须是‘十八洞’的。”苗族汉子施六金则想把自家房屋让出一部分来,给苗族制作手工银饰的匠人使用。他说:“这个房子位置好,我想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把苗族文化传承下去。”
驻村工作队队长石登高告诉我们,脱贫只是致富奔小康的第一步,十八洞村在各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接下来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愿景,全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组织全村干部群众向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