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反腐倡廉 >

用案件说话 用问责说事 用通报震慑

2018-07-09 09:37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还有246万贫困人口,20个深度贫困县,30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49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是场输不起的斗争。广西坚持用案件来说话、用问责来说事、用通报来震慑,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以扎实成效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直查直办:直插基层带动全局
“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村委会主任周开宽骗取国家补助。”2017年底,自治区纪委监委接到自治区党委第六巡视组移交来的线索后,决定直查直办,仅用4天时间就查个水落石出——周开宽申报扶贫项目时虚报面积,多得补助款1.89万元,侵占道路建设资金3.5万元……最终,周开宽被开除党籍,并被追缴违纪所得。
“对于重大、复杂、特殊的案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提级查处。”自治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雷永达介绍,自治区建立健全直查直办机制,剑指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明确对涉及贫困县四套班子成员的违纪典型问题,媒体曝光、网络曝光等影响较大的典型问题,基层纪委监委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敷衍塞责的典型问题等进行直查直办。
今年以来,自治区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扶贫领域案件47起,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不仅如此,各设区市纪委监委还严格落实直查直办制度。玉林市纪委监委开展蹲点直查“清风行动”,发现问题线索185条,立案151件;百色市纪委监委开展专项治理线索大排查,查处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党支部原书记兰星荣等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违纪违法干部……
今年1至5月,自治区全区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5140件,结案154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19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
强化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
天等县2016年度安置小区项目没有如期搬迁;在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进度情况表中,天等县存在虚报数据……
对这种工作不力、搞“数字脱贫”的问题,崇左市纪委监委坚持严查快办,严肃追责,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天等县一名县委常委、负直接责任的两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处分。
“不要以为不拿不贪就没事,作风不实、工作不力同样要严查。”自治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覃黎魁说,“要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倒逼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责任。”
来宾市兴宾区分乡镇林业站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近百万元,其中64万元被挪用于单位或个人开支,直接责任人受到严厉查处。“行业腐败的背后,是主体责任压得不够实。”兴宾区纪委监委倒查问责,对林业局时任副局长韦必操立案审查。
去年以来,自治区全区共查处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440件,处分380人。来宾市3个县(区)12名班子成员履职不力被问责。今年1至5月,全区共收到监管失职失责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信访举报673件,排查线索2649件,立案查处2017件。
不履职尽责,就要严肃问责。自治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对自查自纠“走过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仍然突出的地方和部门,首先追究党委(党组)书记的责任,倒逼“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通报曝光:警示震慑入脑入心
“点名曝光,厉害了!”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案件559批1375起,群众对此纷纷点赞。
“通报曝光是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自治区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陈柳青介绍,自治区建立案件通报制度,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上集中曝光。
自治区纪委监委在自治区、市、县、乡四级,以开通一个监督曝光专区、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开设一个“以案说纪说法”专栏、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举办一次典型案例警示展等“十个一”统筹推进警示教育,助推专项治理工作。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难以看到电视报纸、难以接触互联网的情况,自治区纪委监委要求利用乡村大喇叭、宣传图册等,把典型案件通报到乡镇和村屯。今年以来,全区印制10万多张警示教育挂图,张贴到各基层单位。
“党员干部思想要通,做好整顿‘四风’,官僚主义,为民不利……”近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干部群众聚集在一起,聆听“款首”(主持人)宣讲“款约”。讲到精彩处,大家齐声回应:“赞!”
三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覃奕说:“这是用‘款约’这一侗族特色文化形式,讲案件、宣政策、话廉政。”林溪镇党委书记石昌宇介绍,该镇今年立案审查了2起扶贫领域案件,结案后将编入“款约”宣讲。
通报贴出来、喇叭响起来、山歌唱起来……自治区各地有声有色开展专项治理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通报曝光警示震慑作用,调动群众监督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